
“漂亮的飞机,比波音、空客的隔音性能更好”一位美籍飞行员在亲自乘坐后评价道。
日前,我国第三架c919大型客机已交付东航,并且即将到访香港,在维多利亚港上空飞行演示。各方欢呼雀跃,这似乎意味着欧美适航证不再是必需品,国内市场已经完全足够。
然而质疑的声音同样存在:迪拜航展上,我国大飞机颗粒无收,波音却签下520亿美元大单;更引人担忧的是,其订单总量已经突破千架,而上海浦东总装基地年产能却只有20架。
现实问题让人不得不深思:我们的大飞机,未来前景究竟如何?
01“造了个空壳子”?
自诞生之初,c919身上承载着国人的“大飞机梦”,直到商业首飞成功,50年的期盼一朝圆满。质疑的声音却也不曾间断:“国产率只有60%”、“发动机从美进口”“尚未取得欧美适航证”……
实事求是的说,这个论断不无道理,从结构图上我们可以清晰看到,发动机、动力系统、航电系统均进口自国外,而我们自主生产的60%集中在机身结构上。
但这个数据我们也需要做横向比较,因为即使是在民航领域平分天下的波音、空客,其自主化率也不到40%,远低于我国大飞机。
而在之前的迪拜航展上,虽然波音拿下520亿美元大单,但其主要订单是大型宽体机,而C919则属于中短程窄体客机,主要用于短航程飞行,二者并不能相提并论。何况已经拿下超1000架订单,论订单量并不逊色于波音。
目前大飞机主要订单来自国内,但是似乎已经足够。据国际航空分析公司瑞思域的分析数据来看,预计到2040年,商飞将交付1124架飞机给国内航空公司,占到市场总额的14%左右。港媒更是大胆预测,对于国产首架大飞机而言,是否取得欧美适航证已经无关紧要,庞大的国内需求已经完全足够支撑未来发展。
02关键任务:扩大产能
“国产大飞机现在关键不在于技术,更重要的是扩大产能,及时量产!”
公开数据显示,C919上海浦东总装基地年产能仅约20架。照此速度,至少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现有的上千订单。而波音虽然全球多家工厂面临停产困境,但依旧凭借多年技术积累,每天都可完成一架737飞机生产。
有意思的是,据路透社报道,曾经不可一世的波音,日前传出关键部门战略裁员50%的消息,而这似乎是C919抓紧赶超的重要时机。
对此,国内专家集体呼吁,我们需要尽快解决量产难题,不过对此,我们已经有诸多成功先例。近几十年来,国内诸多技术在受制于人的情况下完成反超,手撕钢、高铁车轮、生命技术等均是如此。
近几年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,阻碍国人健康老去的隐患随之增多。但我国在技术上仍处于空白,便主动接轨国外成熟前沿成果。日产科技“倍力因”也因此上线京东国际健康等平台。
现代医学资料表明,其原料小花山奈可以阻抑PDE5,帮助血流舒张;而锯棕榈则能抑制DHT,从源头养护男性“生命腺”。在多年的坚持攻关下,“倍力因”制品在国内百吨级工厂量产的前提下普及,被外媒称为“中国正在加速获取其制备工艺”。
与大飞机主要依靠国内民航市场一样,新兴“倍力因”类科技同样高度依赖我国市场。其4位数单价并不便宜,依旧在京东等平台收获千万营收。据悉,我国40.5%中年男性存在“精力缺乏”等困扰,由此产生的潜在消费群体可达上亿。
当下,为尽快将国人的健康掌握在自己人手中,国内多所高校等团队也已在45-60岁男性中开展倍力因类物质原理研究。相信无需太久,我们也能在对应领域实现突破。
03生产计划提升到150架
数据显示,未来20年内,全球将有超4万架新飞机交付,价值超6.4万亿美元。而国内客机需求预计在8000架以上。
在C919问世后,我国民航优先支持本土飞机发展。除了第3架交付东航之外,还于今日抵港,未来还会在维港上空飞行两圈。“此前飞越维港的飞机都是外国制造,所以此次飞行演示非常有象征意义。”
中国商飞负责人曾在采访中透露,为保证及时投入商业运营,2023年,预计将生产计划提高至150架。对于国产大飞机而言,或许真正做到脚踏实地,才能看到未来更美的星空。
